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家电信息 >本地新闻

本地新闻

校企合作: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我市加强与浙江大学等院校科研合作、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纪事

发布时间:2011-04-24 17:33:21    点击量:1303

    最近,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第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计划的通知》,宁波金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金和电池材料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获批成立,成为我市又一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负责人由衷地说,这是加强与浙江大学校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据市科技和信息局统计,2010年以来,我市列入上级计划的科技项目共计122项,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国家级30项,包括“863”计划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各1项;创新基金13项;宁波市级以及省级项目92项;全年共争取科技经费6587.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上级科技经费支持4533.51万元,比上年增长80.7%。
在这些科技项目中,仅去年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实施的科技合作项目就有38项,涉及新材料、新包装、生物制药、产品设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全市新增10家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82家。这是我市着眼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科技合作的结果。一大批科技合作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使我市传统产业漂亮转身,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创造力,是企业赢得未来的根本
校企合作,不仅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我市企业(产品)转型升级,而且带来了不少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使我市不少企业家树立了创新思维和依靠知识产权创造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思维。在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中,浙江大学是与我市企业科技合作历史最长、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的高等院校之一,去年与我市30多家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共同成立了浙江大学余姚市校企合作俱乐部。该校著名经济学教授陈劲曾多次来姚与我市企业家共同探讨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课题。
陈劲认为,企业的未来取决于创新的思想和日益提升的知识产权创造力。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影响和企业“民工荒”等困难,尤其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即迫切需要改变长期依赖低档、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意识,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并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现状,从低档的资本运作向知识产权创造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创新风暴中站稳脚跟。而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力的现实途径。
如余姚家电产业发达,但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和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除了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吸收、集成创新步伐外,还应加快原始创新、管理创新、营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方面,国内外著名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如“小天鹅”通过突破性创新改革工艺,减少了一条生产线,营运成本大大降低;广东的“格兰仕”通过对日本产微波炉的颠覆性创新,成功地扩大了市场份额。
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功探索,还揭示了一些创新新变化:如由设计驱动的创新、由用户驱动的创新、能源等要素紧缺引发的创新等。余姚小家电很有名,但目前功能还过于单一,闻名全球的“海尔集团”在油烟机功能的开发上就比我们走在前面,最新推出的“海尔”油烟机除了普通的吸、抽油烟的功能外,还设置了彩电、MP3等多种功能,让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享受,因此一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热捧。
由用户驱动的创新,就是通过研究顾客的意见来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如“宝洁”公司是一家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通过对印度市场的调查研究,针对印度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成功地开发出了节水型洗涤用品,去年以来在印度市场的销售达到16亿元,总销售达到36亿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状态的不断深化、气温上升趋势的明显,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节能减排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只有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才能在新能源、新交通、安全食品等领域抢得发展先机。余姚民营经济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比较健全,广大企业经营者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形成每个人都重要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运用员工创新激情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未来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高校与地方联手,是谋求共同利益、赢得最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自1999年我市与浙大开展科技合作以来,双方共同举办了“余姚百名企业家进浙大”、“浙大百名专家教授到余姚”等20多次重大科技活动,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共建了20多个教学研发机构,浙大为我市输送了几十名高层次人才和几百项高新技术项目,这对我市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科技竞争实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负责地方合作的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朱世强教授坦言,当前,企业找不到转型升级的好项目,高校科研成果难转化的现象仍较突出,余姚企业与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已有浓厚基础,如舜宇、天邦、大丰等企业都是在浙大的帮助、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只要不断找准新的结合点,一定能结出新硕果。
朱世强认为,产业提升有一定的条件,如现有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一定积累;企业的外部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愿望迫切等。产业提升的途径有同一产业向高端发展;依靠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等。而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是产业提升的方向。如“九阳”集团依靠产品+文化+销售+管理的结合,抓住“毒牛奶”受到消费者排斥的“机遇”,使豆浆机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在全球创造了一个神话。余姚作为家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从中应当有所启发。
产业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政府———企业———高校间的合作是产业提升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加大创新资金尤其是风险资金投入力度等;高校作为思想库、人才泵、技术源,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切实改变技术成果躺在研究院的现状,努力在与企业合作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生产的主体、投入的主体、受益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创新的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研发投入主要还是靠政府,其比例为1∶2.09,而美国、日本、德国这方面的比例分别为1∶0.39、1∶0.34、1∶0.4,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受到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制约、社会创新环境的制约,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家理念和意识是企业未能成为创新主体的原因,而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弥补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如著名的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一座小小的创新城年产值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可以排到第24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世强向我市企业家建议:一要树立多层次的创新观,保持企业健康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分为“道”、“略”、“术”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创新即“道”;围绕“道”之要求制订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即“略”;为获得创新成果所采取的技巧和手段即“术”。“道”成势,“略”成谋,“术”成事,只有“道”、“略”、“术”相结合,才能使创新之树结出甜美的果实。二要善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多功能中汲取营养,化作为我所用的动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既要重近期利益,更要重长远利益,切忌“叶公好龙”。三要高度重视培育、支持、依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区域产业提升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支撑。这方面,我市已作出了一些探索,如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信息主管部门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合作的同时,鼓励民营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发展,成立了浙江大学余姚市校企合作俱乐部和余姚市时代光华管理培训学校,使之成为企业联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仅去年,由俱乐部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就有14项,总共投入科研经费1.7亿元。
科技合作项目,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科技合作项目,瞄准了市场前沿和产业导向,已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如宁波金和作为一家研制、销售高性能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为发展之本,草创之初就成立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以十多名高级工程师为中坚力量的技术研发团队,加强了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陆续承担了4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拥有发明专利6项。早在2003年就被认定为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目前工程中心拥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湿、火法生产线,国内一流的材料电性能检测的测试设备及理化指标检测的先进分析测试设备,自主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表面包覆和多元共沉技术、烧结气氛精密控制技术”,新型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产品一枝独秀,引领国内市场。成为浙江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之后,该公司将继续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创新战略,增强创新投入,不断形成创新成果,使技术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带动我市企业创新发展,促使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又如泗门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宁波舜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投入3000多万元引进了OPC有机感应系统生产线,这是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高科技项目,该生产线的引进、投产,不仅打破了世界上只有日本才能生产OPC有机感应系统的神话,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为企业今后几年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
第一条OPC有机感应系统自去年3月份正式投产以来,企业产销逐月翻番,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该企业实现产销1.2亿元,同比增长95%以上,企业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企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