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家电信息 >本地新闻

本地新闻

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2-01-05 00:19:21    点击量:1204

近五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增添新活力。仅2011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4%。转型升级,极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打基础 增后劲

  2006年以来,余姚经历了复杂经济环境的“考验”,企业经营面临着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诸多要素的制约,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更为急迫的任务。而转型“路”上的产业基础和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在产业基础打造上,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特色产业和灵活体制的优势,形成了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近70%。
  同时,我市拥有“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灯具制造业基地”、“中国电动工具制造业基地”、“中国水暖器材之乡”、“家电产业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宁波市品牌家电产业基地”、“宁波市高档模具产业基地”、“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基地品牌,成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我市不断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了“一轴、一带”(一轴,以余姚高速连接线为轴心;一带,329国道沿线乡镇工业功能带)“T”字形的空间布局架构,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历经加快推进、治理整顿、整合提升等阶段的提炼,现已成为招商选资的主战场、集聚产业的新平台,全市园区产业集聚度达52%以上。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资源优势,突出强化项目建设,及时更新项目库,按照“六个一批”原则,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接替。
  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较2006年增长87.7%。2011年10月,我市第三次荣登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版“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八名,同时,我市民营经济活力和创新等两大指数,分列25强中的第三和第十名,这是对我市经济发展活力的客观评价。

筑平台 促发展

  优化了产业基础和空间布局后,我市上下合力构筑发展平台,创新服务手段,破解难题,为经济列车驶上转型升级高速道提供新动力。
  为了让落地项目能在舒适“巢穴”安家,我市投资2亿元建设科技创业中心,在租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孵化”。前不久刚被评为宁波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科技创业中心一期已入驻企业38家,累计引进研发人员30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30人。市科技创业中心二期7.7万平方米的创业大厦即将交付。英国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陈致莹,于2009年7月在科技创业中心承租2000平方米创办市威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不烧一吨煤,不排一滴污水,“智造”了每平方米产出2万元的创业奇迹。
  此外,占地650亩的名邦科技工业园,目前已入驻10个优质项目。其中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用超高纯度溅射靶材的研发生产基地,打破了我国同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产品成功进入国际主流半导体制造企业,计划到2014年,产品占据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实现产值100亿元。同时,阳明188创意产业园到去年年底已签约入驻企业近30家。
  多途径缓解创业创新融资难题,是我市突围经济转型的又一着力点。我市在成立“姚江创业投资基金”缓解企业融资难的基础上,进一步运作好创业种子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同时,我市试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制度,到去年年底已有3家企业分别获得1800万元、2100万元和50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创新行政审批模式,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多证联办制度,率先实行模拟审批制度,有效缩短了项目审批周期。其中模拟审批制度属全国首创,目前正在宁波市范围内推广。2011年,全市有30个项目进入模拟审批,总投资额300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完成模拟审批程序,项目开工建设时间提前了8个月。

新产业 添活力

  为了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我市着力引导和扶持发展占地少、耗能低、效益明显的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子。
  我市出台了《余姚市鼓励发展的主要新兴产业导向目录》,重点培育发展以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为主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明确。
  在注重规划引导的同时,我市突出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家从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里掘金。
  在科技扶持方面,根据《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意见》规定,我市企业技术引进(项目开发)合作的项目若属我市新兴产业导向目录和国家新兴产业导向目录,且此项目企业已申请发明专利的,每个项目技术合作费用补助最高可达100万元。
  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6.7%。
  为了用“科技营养”滋润战略性新兴产业“苗子”长成一片森林,我市在前不久通过评审的《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中明确,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