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其他法规

其他法规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余姚市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2-06-11 18:30:15    点击量:2691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促进作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办〔2011〕18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办发〔2011〕286号),现就我市开展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质量工作,建设质量强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举措;是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根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提升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努力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 《 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 年)规划纲要 》行动纲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通过强化质量工作地位,健全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工作体系,创新质量工作方法,优化质量工作环境,大力加强质量建设,全面推动质量进步,努力建设质量强市,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三)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由“制造大市”向“品质强市”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管理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四大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努力使我市质量安全更加稳固,质量基础更加扎实,质量竟争更加强势,质量保障更加可靠,质量总体水平更加领先,使质量工作对我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着力打造综合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活富裕安康的幸福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深入实施“四大战略”,促进余姚质量创新
  (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高我市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重点推进各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重大科技专项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到2015年,累计培育40家以上国家和省专利示范企业,注册商标增长数量达到4500件、注册商标增长率每年达到8%,当年专利授权总量达到6000件,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00件,万家企业专利授权增长60%,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新增数量达到5项。
  (五)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夯实质量基础。加快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我市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积极参与服务、环境、能耗等相关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到2015年,争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1项,新增为主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项以上,新增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0项以上,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建设4个以上以联盟标准形式推广的块状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和3个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余姚品牌形象。推动传统产业以联盟标准为纽带,培育区域品牌,带动形成一批现代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到2015年,新增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驰名商标8件以上、浙江名牌15个以上、浙江省著名商标70件以上、宁波名牌55个以上、宁波市知名商标185件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达到40%。
  (七)深入实施管理战略,提高质量绩效。以各级质量奖为引领,引导和推动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及六西格码管理、5S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积极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切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到2015年,争取2家企业获得宁波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余姚市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累计达到20家以上,新增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企业35家以上,推动200家以上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培训2000名以上质量管理人员。
  三、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夯实质量基础
  (八)着力构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防控能力。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
  (九)着力构建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围绕《 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 年)规划纲要 》行动纲领,积极培育与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以及现代产业集群相关的质量检验中心,加快提升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质量安全技术保障,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加强信息化技术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质量咨询、质量培训、质量评估等质量中介机构,壮大质量服务社会力量。
  (十)着力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通过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制订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建立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和统一的失信制约规范,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完善社会监督和市场约束机制,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积极培育质量信用文化,引导企业诚实守信,珍惜质量信誉。
  (十一)着力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质量建设引导能力。坚持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全市四大实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每年开展质量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引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及全市企业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上来。
  四、重点加强四大领域质量建设,推动余姚质量提升
  (十二)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有关部门要制定加强产品质量工作意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我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推进转型升级。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完善并落实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办法,探索和实施分类监管制度。结合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深化“万村千乡”活动,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到2015年,宁波市以上各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保持在宁波市平均以上,其中涉及我市的种养环节初级食用农产品抽查合格率、生产环节食品抽查合格率、流通环节食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药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工业产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分别达到96%、96%、95%、95%和92%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0%以上,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新增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生产经营主体10家。
  (十三)提高工程质量。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落实难等问题。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