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蓄力前行
发布时间:2013-12-30 18:17:28 点击量:1040
这是艰难的一年,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酷暑、特大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余姚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这又是面对机遇与挑战、压力与考验同在的形势下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沉着应对和正确决策指引下,全市始终坚持把推动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困难面前始终做到不动摇、不停步,不懈怠、不折腾,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推进年”建设工程,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化解发展压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加大有效投入,全力推进产业升级,续写出逆势而上、奋力而为的发展篇章。
今天,我们用整版的篇幅,盘点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这些纷呈的亮点,俨然已经成了转型战场的前沿阵地,成为余姚经济最具实力与活力的亮点地带。
回首2013年转型历程,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无疑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和关键词,今年,余姚工业经济在改革中提质增效,交出一份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精彩答卷。
如果只用几个字概括余姚工业经济这一年,“稳”字必在其中。
稳,体现在经济运行中,稳中求进,转中求好。
众多经济数据的印证,彰显出余姚工业经济稳健向上的势头。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四大指标一致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向改善,企业景气度提升、信心增强。记者昨日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的统计数据表明,余姚工业经济的列车仍运行在稳健的轨道上,1-11月,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415.6亿元,同比增长6.33%;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077.6亿元,同比增长6.0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8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工业投资158.5亿元,同比增长31.9%。
强化产业培育发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伴随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审时度势,市委、市政府决策高瞻远瞩、坚定有力———新的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新兴产业、集聚产业平台、拓展新兴产业市场作为培育新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起草《余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度推进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分工的通知》和《余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强化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全市新兴产业发展。1-11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3.5亿元、71.2亿元、1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13.9%、9.8%;实现新产品产值365.3亿元,同比增长19.7%。新兴产业各项发展指标增幅均处于宁波大市前列。
集聚提升产业平台。紧紧围绕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这一着力点,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余姚工业园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裘皮服装产业园二期和规划面积1129亩的高档模具产业园一期等工程规划完成并将陆续启动。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已有60个“千人计划”产业化项目达成意向,首批7个项目开工建设,7.5万平方米的孵化楼投入使用。“宁波市节能家电与节能灯具制造基地”、“宁波市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成功落户余姚;“余姚新型纤维材料专业园”、“余姚动力储能电池专业园”、“余姚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信息专业园”纳入《宁波“4+4”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以家电、灯具等特色传统产业为重点,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余姚家电)示范区、省(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出口电器(家电、灯具)质量安全示范区、余姚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研发中心等一批示范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特色产业转型步伐。
大力拓展产业市场。组织全市部分企业积极参加2013中国国际机械工业展览会、西洽会、宁波国际服装节、义乌装博会、渝洽会、哈洽会等一系列国内重要展会,配合做好全市电动工具博览会、塑博会等展会,组织上报全市41家企业的68个产品被列入2013年度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与优质产品目录符合条件产品
企业),提高了我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强化有效工业投资增强企业转型动力在投资领域,民间固定资产活力舒展。
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我市把促进工业投资、加大技改投入与稳增长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2013年,我市工业投资呈现出三大亮点:引导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据市经信局统计,截至11月底,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346项,完成投资158.5亿元,同比增长31.9%。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90项,计划总投资273.86亿元,当前已开工126项,完成财务投入数86.9亿;今年亿元以上项目50项,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跃上新台阶,中宇锂电池、华鑫化纤、晟隆稀土彩色不锈钢、舜宇集团等4个10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到73.7亿元。
企业技改力度不断加大。1-11月,全市实施技改项目332项,完成技改投入132.4亿元,同比增长33.3%;实施“零增地”技改和“低产田”改造项目158个,占工业投资项目总数的45.66%。组织申报国家振兴强基工程1项,工业中小企业技改项目3项,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625万元。加快推进“旧厂区”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改造完成60万平方米的旧厂区。截至11月底,全市实施“旧厂区改造”面积29.6万平方米,累计建立工业旧厂区改造档案104份,其中改造提升类53项,退二进三类50项,总部建设类1项。涉及改造项目土地面积134.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7万平方米。加快推进闲置土地盘活,截至11月初,全市消化“批而未供”工业用地面积1628亩;消化“供而未用”工业用地64宗,面积441亩。
引导企业实施内引外投。市经信局加大对外投资的工作力度,组织2家企业参与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以及山海协作工程,投资总额达4532万元。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6月6日与丽水松阳县正式签署《余姚-松阳山海协作产业园共建协议》,实现共建共管、合作共赢。加大对内引资,深入参与长三角合作,充分利用宁波周、建设促进会等活动平台,积极引进上海及周边地区项目8个,完成投资8500万元。同时做好3个风电项目的牵头协调,其中华盖山风电场工程项目已于3月底取得国家能源局风电项目开发核准,目前已完成测风工作。姚东片的风电项目也已完成测风塔安装,正在稳步推进。强化节能减排降耗加快实现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政府到企业,满腔“绿色”情怀,四明大地处处涌动着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滚滚热潮,奏响绿色发展的激越乐章。
强化能效统筹管理。我市出台《余姚市关于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分别与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签订2013年节能降耗和“腾笼换鸟”目标责任书,实现节能目标责任全覆盖。强化重点企业用能管理,推进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4月初,企业能源利用数据上报模块正式上线运行,使我市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子平台上线运行的县市。同时,组织全市160余家年综合能耗重点企业能管员进行平台管理,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强化有序用电管理,面对今年极端高温天气,不断完善我市有序用电工作方案,建立有序用电合署办公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坚持“有保有压”原则,及时启动分级有序用电响应,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单位用电,确保全市用电平稳有序。优化能效评估管理,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专家网上评审”,一方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实施“提速提效”,用能评估的评审和审批周期从原来的28天缩短到15天;另一方面简政放权,对民生实事项目、农林牧渔项目和能耗强度低的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
深化落后产能淘汰。按照属地管理和产权归属相结合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淘汰不锈钢落后产能8.15万吨、电镀2.5万吨、造纸1万吨,已全面完成工业企业S7变压器淘汰任务,非工单位S7变压器淘汰工作正在组织验收中。开展铸造行业专项调查,对上报企业进行梳理、甄别、确认和汇总,为下步在全宁波大市范围内对铸造行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铸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协调舜龙电业有限公司关停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已完成停止供汽、主要生产设施拆除及烟囱爆破工作、上级补助政策争取和现有热用户处置等各项工作。
优化技术节能改造。推荐申报宁波市重大节能项目二批次共计60项,预计总投资8623万元,预计年节能量2.02万吨标准煤。
推荐上报宁波市节能新产品、新技术12个。
2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宁波复审。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对上年度17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审核通过13家,其中实施中高费方案53项,完成投资7250万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870万元/年。同时,今年4月又组织动员3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培训指导预计年底前能审核验收10家左右。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组织宁波北野拖拉机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效电机推广计划“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整合提升并验收混泥土转企业12家。
强化项目用能审批。以固定资产投资用能审批为抓手,坚持0.669吨标煤/万元的“能耗红线”,实施全过程能效管理。全年共批复项目85个,其中通过的本级项目83个,省级项目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