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家电信息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日本企业的中国市场战略面临两难窘境

发布时间:2009-11-03 18:06:52    点击量:995

   为日本市场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在新兴市场国家卖不出去。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厂商的技术和产品因为技术过剩或质量过剩而并不为客户接受,引发了“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与克雷顿�克里斯滕森教授指出的“创新者的窘境”相同,有意见认为应该称之为“新兴市场国家战略的窘境”(东京大学制造经营研究中心)。  

   “创新者的窘境”是指某产品领域的领军企业为了忠实满足该领域现有大客户的要求,而疏忽新客户要求的“定律”。克里斯滕森以硬盘产业为例,分析了硬盘领域领军企业新老交替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的两个类型:“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是指某种产品的领军企业以主要客户为对象,阶段性提升性能。从硬盘来说,就是按照计算机厂商的要求,提高存储量、处理速度、可靠性等性能。与之相比,“破坏性创新”是指在某个时间向市场投放性能、价格均远远低于主流的产品,开拓新的用途。

 

   “创新者的窘境”就是指这种性能、价格皆低的产品打赢高性能、高价格产品的情况,也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但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中,技术过剩及质量过剩——“在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中超越了客户要求”尤为重要。

 

   书中指出,“创新者的窘境”是领导某种产品的大企业极易掉入的陷阱。那么,为什么在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厂商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原因是日本厂商“持续性创新”的效率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按照客户要求追求性能提升的过程中,开发本身变成了只追求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活动。

 

   虽然各国企业都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但日本厂商的实现方式却不同于美国和中国厂商。日本厂商倾向于首先借助制造实力提升性能和可靠性后,最终实现盈利。提高制造实力容易自我目标化。与之相比,美国和中国厂商思考的则是盈利多少,然后再按需强化制造能力或是对外采购。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日本厂商和中国厂商同时向中国市场投放产品和技术,那么,前者和后者进行的则分别是“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日本厂商进行“持续性创新”的着眼点是日本市场客户。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客户时虽然可以改变质量和可靠性水平,但是,这样做的话,制造能力的构建与日本客户的需求相背离,所以日本投放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多与日本相同,这就出现了“过剩”现象。因此,中国厂商就是以日本企业的这种“过剩”为突破口,依靠满足客户要求的技术和产品而“巧夺”市场的。